中国教育在线
中国教育在线
南宁高中阶段招生报名时间已开始 这些细节得注意
2017-07-08 14:39:00
中国教育在线广西站

    中国教育在线讯 南宁市中考成绩昨日起已公布,从78日开始进行报名阶段。中国教育在线为大家整理了中考报名的注意事项,以下细则需要家长和考生都要注意。

  11所公办示范性高中计划招9450

  2017年,全南宁市报名参加中考的总人数为75749人,比去年减少612人。其中南宁市区3.7万多名考生,与去年基本持平。

  今年的招生计划数,较去年略有增加。高中阶段计划新招收4万人,其中,普通高中学校计划招生2.21万人,比去年增加400人;中等职业学校计划招生1.79万人,比去年增加500人。

  据悉,今年南宁市区11所公办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共计划招收9450人,其中: 

  ● 二中计划招生1350人,三中(含青山校区和五象校区)计划招生2160人,两所高中共计划招收3510人,比去年增加162人。

  ● 除二中、三中外的其他公办示范性普通高中计划招收5940人,比去年减少108人。

  今年定向生名额比例维持在50%,其中: 

  ● 南宁二中、三中指令性招生计划为3159人,定向分配的名额总数为1581人,比去年增加73人。

  除二中、三中外的其他公办示范性普通高中指令性招生计划为5346人,定向分配的名额总数为2676人,比去年减少48人。

  高中阶段招生时间为715-18 

  据悉,南宁市区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工作在715日至18日进行。普通高中招生在715日至17日三天时间内进行,在录取时间内各校的指令性(含定向生和非定向生)和指导性招生计划同时完成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与普通高中工作同步开始,718日完成网上报名登记工作。

  录取日程

  今年报名方式仍然为三种,考生可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在规定时段内自主选择:个人自助式报名;回到原就读初中学校的网络室网上报名;到指定的集中报名点报名。在报名网站上,南宁市中招办将分阶段免费提供中考成绩查询、报名实时信息、录取信息等内容,同时,中考成绩也可通过手机或短信进行查询。

  非南宁市户籍考生只能报指导性计划

  具有南宁市区户籍的考生:可选“指令”、“指导”或“指令+指导”,如考生非南宁市市a区户籍,但在南宁参加了中考,只能选指导性计划。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收费标准一样。 

  非南宁市区户籍并在外地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

  如需在南宁市市区内读高中,必须在当地(即初中就读地)参加中考,取得当地高中入学资格后,再按南宁市普通高中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转学手续,转学原则上要求转出和转入学校办学等级对等且转入学校同意接收。办理转学的学生需持当地高中的入学资料(中考准考证、录取通知书、学籍卡、转学联系表和当地教育局证明等),提前与拟转入的南宁市高中联系。转学办理时间为开学两周内。

  具有南宁市市区户籍但在外地参加中考的考生

  如需在南宁市市区内就读高中,原则上必须在南宁市市区报名参加中考,凭南宁市市区中考成绩参加高中的报名录取,报名程序与在南宁市初中就读的考生一样。如此类学生因个人原因未在南宁参加中考,与非南宁市区户籍并在外地参加中考的学生办理手续一致。

  今年拟招收471名特长生

  有艺术特长的考生,不妨关注今年各高中学校的特长生考试。目前,各高中学校已经按照要求,将招收特长生的名额和办法在本校向社会公布,考生可去到心仪学校了解。

  中国教育在线从南宁市中考招生信息网公布的数据看到,今年南宁市公办学校拟招收特长生471人。其中,南宁二中拟招收特长生16人,南宁三中(青山校区)拟招收18人,南宁三中(五象校区)30人。11所公办示范性高中,今年拟招收特长生共246人。考生需要注意,特长的内容非常广泛,包括体现个性发展的体育、音乐、美术、辩论、表演、学科竞赛、实验操作、综合实践活动设计、科技发展、文学创作、工艺制作、电脑制作、航模车模等方面。

  考生如有某方面特长,首先需要提前到学校了解,学校今年招收的是哪方面特长的考生,与自己的特长是否匹配。

  1.78日:考生可持准考证和成绩条及相关特长证明材料,到拟就读的高中学校报名。

  2.79日:学校组织测试

  3.710日:学校公布拟录取名单

  4.715日:各高中正式公布特长生录取名单

  考生需注意,南宁二中、三中在招收特长生时,录取最低总成绩为A等以上(含A等);除南宁二中、三中以外的其他公办示范性高中在招收特长生时,录取最低总成绩为B等以上(含B等)。

(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  网络综合整理)

免责声明:

① 凡本站注明“稿件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本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”,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。

相关新闻